刘研 的申请文书
让我们从一个比喻讲起。
把北大附中比作一棵树 🌲 ,那么每个树枝就对应着一条道路,一种选择;
拿一句话概括我的两年高中生活,就是使一些枝条生长,再开出一些属于我自己的花朵。
“使…生长”
如何拿主流标签把我归类:
新民书院自治会主席、Verge副社长、第七艺术社员、戏剧节活跃参与者。
这四个身份,对应四条道路、四种选择,涵盖了附中特色传统的几个方面:书院、社团、赛事。它们每一个本质上都是附中既有拼图里的一块——主席、社团成员、赛事参与者每年都有,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,是我学习的课堂。补足拼图、使枝条生长的这一过程本身,就是对我能力的巨大滋养。
自治会
组织修宪;跟进招新;负责入学教育;翻修书活;更新制度;鼓励书院成员对书院的参与;与学校各方对接;设计退役仪式;完成换届…
始于一份单纯的热爱,在自治会工作的这一年极大地培养了我处理事件与带领团队的能力,持之以恒的是对书院的责任感。
照片来源/刘竹洋 马敬怡
Verge
参与撰写推送共12篇;作为副社长参与规划社团发展;
在我看来,Verge是由年轻的人与他们的新生想法构成的。我真心认同这里并且自豪于与这样一群伙伴共事。在Verge的两年,我在文案撰写、活动策划、团队合作上都收获良多。
第七艺术
参与撰写推送共22篇;
从小对于电影方面的兴趣,促使我加入了第七艺术社团。这里允许我将兴趣转化为相关的产出,提高了我文案撰写、排版及策划宣传的能力。
戏剧节
2017年新民书院戏剧节—舞美负责人;
2018年新民书院戏剧节—主演/剧本主创团队之一;
连续两年的参与,让我对”新民戏剧节剧组”这个并没有延续实体的名词产生一种眷恋与归属感。两年间我对剧组里的不同职务都有了深入的了解,并在锻炼能力的同时为书院赛事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截图来源/新民书院2017 2018年戏剧节纪录片
“使…开花”
校园是不断更替的:
一年,会产生约30位不同社团的社长,50位学长团成员,80位书院自治会成员,n位俱乐部成员,n位社团社员、n(n+1)位四大赛事参与者……
这些标签与归属地可以展现个人的某些方面,但绝不能涵盖全部。抛去标签以后,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还在附中做了什么;或者说我在标签的界限内创新了什么;就像是枝条上的花,是我独有的特色。
参与附中多元生态
关于附中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在这里生活的多样性。我热爱那些选定并为之持久负责的归属地,同时也热爱给我提供宝贵体验的多元经历。两年内我所参与的独立事件/社群,无论大小,都是附中生态的一个个鲜活切片。
由它们,我经历并且收获。
军训、入学典礼主持
图片来源/夏泽宇 丁若琳
探月Marketing课程
《太阳黑子》情景剧表演
Track Team
…
持续输出原生想法
高一伊始,我加入了Verge和第七艺术两个社团,均在其中担任文案的职务。两个社团既面向北大附中校内,又各自涉足不止于校内的领域(媒体/电影)。这种复合性强调了社团与校园之间的交互,在探索的过程中,我逐渐触及到比文案更多样的表达方式。
8篇独立成型的文章
PTSD:战场上的幸运儿,却没能熬过生活 :
“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难以被修复,遑论根除,可这并非绝无可能。这将是全人类的漫长疗伤,但我们不应放弃。 “
“但他确确实实展现出了很多情况下女性不会被人注意的一面,这样鲜活的形象应该存在于影视中并为人所记住。”
“佛教中讲,超脱就是脱离痛苦;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三维生物,生于世死于世,可能一辈子都不能从生活的巨大泥沼中脱离出来。”
“寒假里,和三五好友玩一场远跨大洋的年度“电影豪赌”,也是不错的消遣。”
“今年,兼有“小金人”一贯盛名与“史上最大乌龙”尚未褪去的阴影的第90届奥斯卡,究竟会如何为我们呈上一场“更好的”电影盛会呢?”
“小游戏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好,朋友圈也不能。我们有的只是自己。”
“或许以绝对理想为目标的平治书院,真的会让我们看到,一个更“完美”的未来。”
“我们用眼睛看这所学校、听见它、并且穿梭其中,以不同的方式与它发生联系并产生记忆。”
奥斯卡专题
发起并组织专题系列推送共4篇 从多个角度带领附中人关注奥斯卡
《叫北》
北大附中独立杂志
担任总负责人之一;参与全刊3/7专题的实际撰写
文字仅仅是媒介的一种,出于对附中生态的爱与认同,两年内我尝试把自己的原生想法转化为线下实际输出:我将自己提出、组织的所有活动归档为——**
“给校园生活提供多一点可能性”。
SHERO EDU素人改造
「推送算命」
Verge线下活动 朋友圈返图收集数十张(人)
“七日谈”影馆
校内独立放映空间 观影逾200人次
提出构想并协助落地
LONELY EXHIBITION
基于《百年孤独》策划的意象展览
独立观影活动
《嘉年华》 / 《复仇者联盟4》
附中生态提供给我的,就如同树之于枝条与花。
我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塑造了我,现在一切摊在你面前,从一个关于树的比喻讲起。
三个必答题目
在前三/两年间:你做了哪些回馈北大附中的事情?或,在你看来,你做的哪些事情对北大附中的发展有帮助?
在附中校内持续输出原生想法,提供校园生活的多样可能性:
1)独立推送提供多一种视角
2)阔别三年的北大附中纸质杂志
3)线下活动提供多一种选择
在前三/两年间:你在北大附中提供的平台上收获了什么?
1)广阔视野、多元体验:附中不囿于应试教育的校园定位,使我拥有广阔的视野,之后经历的一切做的一切都基于这种视野之上;附中提供多样的选择,让我不仅得以投身于书院、社团、赛事等不同的领域,还能拥有如探月、俱乐部等多元化的体验。
2)领导力、执行力、合作力:附中支持我深入方面建设并发展自己的能力。担任自治会主席培养了我综合的能力;在社团统稿、策划培养了我的执行力和团队合作力;在多个剧组的经验也是我宝贵的财富。
3)思维深度、应变的心态:思维深度基于广阔视野而来,附中展示给我太多于是促使我观察,并能够不断思考将观察转化为实际的产出;附中是容纳高度可能性的空间,在书院赛事社团等经历各种突发事件让我得以练就应变的心态。
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、充满自信、敢于负责,具有思想力、领导力、创新力的杰出公民。他们无论身在何处,都能热忱服务社会,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。你是否认为自己成为了符合北大附中培养目标的人?为什么?*
是。附中允许我首先成为我自己,不吝于展现我自己(加入社团/参与赛事/体验多样化经历/输出个人想法),鼓励我为我关心的社群承担责任(自治会主席/Verge副社长/多个项目组织者);在以上的经历中锻炼、磨砺我个方面的能力;附中的理念在我参与的所有附中事件中贯彻,成为我的精神印记,使我确信在离开附中之后依然会受其影响,关注社会生态中的人与自然,并做出实事。